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雲林烏金食品安全檢驗報告


本品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


本品不含塑化劑


本品不含食品添加劑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屏東財伯的蓮霧日記

本次PK購活動配合供應蓮霧的農友 -- 阿財伯,托女兒用電腦幫他記錄蓮霧園的情況,剛剛他們捎來了信...

---------------------- 以下是信件內文 -------------------------

今年入冬氣候變化跟去年差很多,日夜溫差大,蓮霧在果袋中容易腐爛,就沒辦法賣了,又因為今年比往年冷很多,蓮霧樹怕冷,不能吸收養分,而正在長大的蓮霧就會吃不到養分夭折了。



這些都是倒掉爛掉或長不大掉下來的蓮霧。目前七十幾棵有結成蓮霧的蓮霧樹,蓮霧爛掉加上掉下來的,有一半以上,雖然政府有補助一、二萬,但這些蓮霧樹本錢已經賠進去,補不了多少,而這次全面性的發生這種狀況,所有果農只要是入冬,有結果的準備收成的,一律賠了錢,賠多賠少而已,所以入冬後,初批生產的蓮霧量曾一度短缺。







這是八八水災那年拍的照片,原本已經長到可以收成的小蓮霧樹,都被淹死了,圖中的小樹苗是水災那年又重新種的,小小樹苗,幾乎都快照不到了,樹苗們可是帶著希望開始成長。



樹苗們長大了,但還不能收成,還得細心照顧。


財伯將被颱風吹落下來的樹枝撿好,順便也將長在樹苗邊的雜草除掉。


我們家大顆品種蓮霧開始採收了,量不多,因為蓮霧大顆,要吃得營養很多,所以每棵蓮霧樹不能留太多蓮霧,要不然會承受不住,反而營養不夠變小顆蓮霧。


將蓮霧小心拿出,還得需要戴上手套,像對待鑽石一樣對待這些蓮霧。


財嬸細細檢查,慢慢分類,而且這區域的蓮霧是要送往農會包裝,更要仔細的看蓮霧有沒有裂痕,另外還有分只裂一條還是裂二條,農會對這種大顆蓮霧分類較細,所以分類時得仔細看好。


分好的蓮霧送去農會包裝,將蓮霧套上綠色保麗龍套,讓蓮霧看起來更紅更好吃。



圖中的是農會包裝阿姨,包裝阿姨都負責裝進綠色禮盒,以及過濾我們帶來的蓮霧品質夠不夠格,若那一等級的蓮霧包裝阿姨判定不夠格,就會將那一顆蓮霧往下降一個等級,十分嚴格,這就是農會的品質保證。



裝好盒子的蓮霧,依等級排排站,最後再由包裝阿姨做一個總的包裝,但也只是四個一組,用打包帶束起來。



拿出蓮霧的果袋,如果還可以用的,就需要在一旁另外攤平,弄得整整齊齊,下次要套果袋時,還可以再利用,節省成本,少花一點錢。



攤平後的果袋,把這些果袋立直,拿去曬乾,而且曬曬太陽,殺死一些細菌,下次蓮霧套進果袋時,才不會感染而爛掉。



撐著藍色塑膠籃的是一種搬運工具,平常財伯跟財嬸都用台語來稱呼它,輪孤車,如果翻成國語的話,應該是叫「獨輪搬運車」,這搬運工具很好用,可以一次搬三、四堆大的樹枝堆,還可以用來搬肥料等等,最近則是用來搬蓮霧用。



除了機車,這一大台的三輪車就是財伯交通工具,三輪車中屬於重型,我們家的古董。財伯都用它搬運農活所需用品,速度慢慢的,跟摩托車速度差不多,但摩托車騎快一點就能超越它了,如果三輪車要是開快,坐在上面一路上都會像是輕微地震。



後記:稍早跟財嬸通電話,看來即將出給本活動的這一批蓮霧會是屬於比較大顆(可能單顆超過130g 甚至140g),但不是整顆紅透的品種,而是蒂頭略帶青色(這青色部分會沒那麼甜 賣相上因此而沒那麼漂亮)、但果臍仍是紅中帶黑、 有凸臍、皮膚光滑的特選品,所以可能會跟當初提供拍攝商品照片的蓮霧長得不太一樣,農業就是這樣,很大的比例是看天吃飯,哪一塊地的蓮霧可以採收,能收多少,不到前一兩天是無法事先預估的,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蓮霧,老實的阿財伯在上面投入的心力都是相同的,這點大家可以放心,也請大家繼續支持台灣優質的農民。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淺談台灣糧食危機(Food Crisis)


最近讀完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讓我對於台灣的糧食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這本書資料完整,論述條理分明且立論有據,足可堪稱經典。作者擔憂台灣未來將會出現斷糧的危機,因此台灣人必須在這10年內有所作為才能夠力挽狂瀾,以確保未來充足且安全的糧食來源。作者非常關心台灣農業的存亡,以及農村文化的沿續,老師不時呼籲民眾應該團結,照顧真正為台灣環境奉獻的農民;並棒喝政府需制訂政策,為農民塑造友善的耕作環境。我們知道工業革命後,傳統以人獸為主的農耕方式,已由機械部份取代;而綠色革命後,基改作物則提升了單一作物在單位面積的產量。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兩大革命所帶來的好處之後,專家們提出了警告:
1.機械化以及利用化肥所生產的糧食,必須倚賴石油;糧食的國際貿易與運輸也靠石油,因此石油價格漲價,糧價將隨之上漲。令人擔憂的是一旦石油的利潤低於生質能源時,生質燃料的需求將會愈強,而原本作為糧食的農作物,可能就會被拿來生產生質能源,造成糧食產量銳減。
2.基改作物雖然已被証明可提升產量,但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食用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是有疑慮的。另外,基改作物雖可短期提升作物產量,但是將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衝,並且造成土壤的地力流失,如:微生物的死亡、土壤酸化等問題,長遠來看對環境並不友善。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的報告指出,黃豆及玉米在改造基因成耐除草劑的特性後,在美國境內種植後的結果發現其產量並未如預期般增加;而改良後的抗蟲性玉米的產量充其量只能算是少量提升。[報告名稱:High Yield Claims for Biotech Crops Disputed]
目前只有能源技術的突破、安全基改作物的發展以及人性慾望的控制才能即時解決糧食危機了。彭老師擔心世界消耗有形物質的速度遠超過科技發展的速度,在基改作物能耐旱、耐高溫、對人體無害且量產之前,恐怕已深陷糧荒了!
過去台灣為了發展經濟重點產業如:工業、商業以及服務業,犧牲了許多可耕用地,從最多的可耕地面積是100萬公頃→1977年92萬公頃→1997年86.5萬公頃→2007年82.6萬公頃→2010年的81.5萬公頃,而其中還有16萬公頃處於休耕狀態。換句話說,台灣現今真正在從事糧食生產的只剩下65萬公頃。在四十年不到的時間,台灣的實際從生產的面積只剩六成多,未來勢必還會持續減少。
台灣農業環境的變遷速度實在太快,令傳統知識不足的農民無法招架,我們家甚至只能眼巴巴望著對面的農田一塊塊被水泥填平成建地,一條條記憶中的阡陌變成踏在腳下的道路。雖然透過NGO組織的努力,減緩了農地消失的速度,不過我們要面臨的問題除了農地逐年消失之外,還有農民高齡化的問題,若不設法讓部份年輕人回鄉務農,待二戰後嬰兒潮的農夫們陸續退休後,台灣糧食生產挑戰將更嚴苛!

                 

淺談農業防災必要性


我們知道溫室技術的發展,大幅改變傳統農業的面貌,過去教科書所指的農業,廣義而言就是「人類利用天然資源,從事農、林、漁、牧之生產、製造、儲存、銷售的生產事業。」狹義而論就是「農作物的生產事業,包括農藝作物與園藝作物的生產。」在溫室技術及水培技術問世之前,農夫必須拿著鋤頭辛苦的開墾土地,並利用土壤以及合適的種苗,配合天時來生產作物。往往作物收成的關鍵在於氣候變化,人為的田間管理僅在氣候穩定時有效,但難敵一夕災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思考如何降低或避免天災所帶來的風險,目前有關降低天災風險的技術如:先進的溫室建築、病蟲害防治法、耐寒或耐旱的基改作物、準確氣象預測、無土的水培技術…等等。溫室技術是亞摩感興趣的部份,之所以對溫室感興趣的主因有3:
1.溫室技術可在不使用基改作物或化肥、農藥的前提下,利用環控以及精準灌溉系統同時提升作物產量以及食物安全性。
2.台灣地處亞熱帶以及熱帶氣候的環境,雖然作物種類豐富,一年四季皆有許多適合的作物可供栽種,但因台灣氣候多變化,為了避免梅雨、颱風、寒流等災害,仍需提供作物適當的保護。而溫室環境與開放式農田比較,是隔離的系統,完善的溫室可避免天災(氣候、蟲害、病害)所導致的農損,並可營造出適合作物的生長環境。
3.大部份台灣溫室不栽培低經濟價值的糧食作物,且因造價因素而尚未普及。但我相信溫室裁培技術的經驗,是未來建造垂直農場重要的依據,而垂直農場也許是未來農作物避險方案之一,令人感興趣。
台灣地狹人稠且耕地崎零,平均每戶耕種面積約1.2公頃,在可耕地小的情況下,有效降低天災農損,又同時提升產量及品質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農委會農損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5年總農損高達198億元、民國87年達126.9億元、民國89年達105.2億元、民國94年達206.9億元;若以單一天災來看,又以民國85年的賀伯颱風以及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為甚,這兩個強颱加豪雨帶來的損失都超過180億元。下表為民國83年~98年間由颱風所造成的前十大農損,光是前十大颱風農損總計就達696億2662萬元,若在加上其它災害所造成的農損,如梅雨季、颱風後挾帶的豪雨、乾旱、寒害、病蟲害、污染…等等,每年農損動軏破百億。

不禁想問100億能作什麼呢?假設每位台灣人1年平均消耗45kg的白米,1公斤白米以37.5元計算(1斤22.5元),則100億可以買2億6667萬kg的白米,等於提供了592萬5926個台灣人1年的白米消耗量。
100億能作什麼呢?假設Venlo力霸型玻璃溫室1坪造價1.2萬元,1分地的溫室建築為351萬6000元,換算下來可以幫農民蓋2844棟佔地1分(293坪)的力霸型溫室(可抵抗風力11~13級)。[1]
100億還能作什麼呢?可以幫助3萬6630位弱勢學生完成國中以及高中(職)的學業或辦場國際盛事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等等。總之100億如果省下來,對國家而言絕對是非常好用。農業GDP雖僅佔總GDP的2%,但根據行政院統計如下表,自民國90年~民國99年間,全國平均農業預算為949億9100萬佔總預算的5.75%,比率看起來很多,但恐怕還不夠,必須再想辦法投入防災設施,尤其是針對糧食作物的防災。每年防災就算只降低百億農損的零頭%數,其效益長久累積下來也非常可觀。
年度別
(民國)
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央農業預算中央農業預算
占總預算比率(%)
金額增減率(%)金額增減率(%)
901,637,0799.8890,44822.965.52
911,590,738-2.8386,205-4.695.42
921,656,7604.15120,08239.307.25
931,591,570-3.93115,092-4.177.23
941,608,3261.05121,9755.987.58
951,571,685-2.2894,735-22.336.03
961,628,3513.6192,934-1.905.71
971,711,7175.12104,76512.736.12
981,809,6675.72107,7282.835.95
991,714,937-5.23106,391-1.246.2
平均1,488,3750.5494,9912.655.75

單位:百萬元

另一個教訓可說明農業防災的必要性,在2004年~2006年,全球小麥總產量因氣候因素導致歉收,加上2002-2008年間油價意外地持續走高,這段時間讓期貨投機客有炒作糧價的空間,使得全球糧價到了2008年6月期間飆升到不合理的高點,造成世界性的恐慌,雖然2008年7月-2009年2月間物價指數大幅下滑,但2009年3月後至今,又開始持續成長至2008年的高點。合理的糧價波動應該由實際市場的供需來反應,而非由人為緊縮市場上糧食流通量後,再放出糧食危機警訊,待市場糧食價格提升後再脫手獲利,這樣不對。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既然無法避免有心人士的操作,則必須提升糧食抗災能力以保障作物產量。
圖片來源:Food Outlook Jun. 2011
2006年-2008年間當時各國為了穩定國內糧價,各別訂出政策來因應,如2007年俄羅斯以關稅控制大麥與小麥的出口;2006年秋季烏克蘭管制糧食出口配額;2007年8月-2008年1月塞爾維亞祭出小麥出口禁令;2006年秋季,哈薩克管制出口;中國則針對小麥、大麥、燕麥、蕎麥課徵出口關稅外,並管制稻米、小麥、玉米的出口額度;印度取消小麥及麵粉的進口關稅。由各國的因應政策,可以知道即便是糧食綜合自給率95%的大國,在面臨國際糧價上升的壓力時,也不得不限制糧食的出口,或大開糧食進口之門。糧價飆升期間衝擊了各國民生,雖然未導致斷糧,但告訴我們一個可預見的事實,一旦世界性糧食危機來臨時,糧食綜合自給率30.6%的台灣將陷入以高價換糧的窘境,最慘則是有錢買不到糧食。專家們已提出警告,在全世界糧食產量趨於穩定的情況下,將難以應付持續增長的人口,除非有突破性技術再創二次綠色奇蹟,否則各國糧食的供應體系,將愈來愈敏感,此時的國家農業將是安定社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2-3]
亞摩很喜歡FAO提供的這張圖片,給人一種務實的親切感,內容應該是在說明自然、人類與科技的共存。讓我想起過去台灣以農業帶動工業的成效彰顯,但以工業發展農業則還不足。台灣農業軟硬體技術,雖堪稱世界一流,但普級程度仍需努力,如何輔以國家工業的力量,發展永續農業是我們所期待的。
圖片來源:FAO

[參考資料]
1.農糧署溫室標準圖結構計算書
2.Rising food price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
3.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淺談台灣農業運動歷史


黃土水的水牛群像

還記得大三時的某一天,各大新聞社會版頭條,斗大標題報導著白米炸彈客終於落網被補的新聞。其實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壓根兒不想明白誰是白米炸彈客?也從不過問這一個舉動的訴求是什麼?直到我開始想了解台灣農業的歷史,才知道白米炸彈客事件已在台灣農近史上留名。
我們回顧台灣社會的形成,由無數的先烈們犧牲了自己的血液、生命及自由,藉此換取民主社會穩定的建設及發展,身為後代子孫的我們當飲水思源!而時空快轉到豐衣足食的現代,8年前楊儒門為何要選擇激烈的手段,來喚醒政府重視農民生計和自由貿易對農民的衝擊?
就在2004年11月26日楊儒門被捕後,民主行動聯盟勞動人權協會聲援楊儒門聯盟等台灣社會運動團體發起「聲援楊儒門」連署運動。他們認為:楊儒門的行為,並不為台灣的體制所容許;但是部分弱勢者的聲音很難被聽見;在楊儒門被逮捕的同時,政府以及社會應該注意農業問題。並提出3點訴求:
1.農業兼具糧食安全國防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等五大功能。台灣進入WTO國際貿易體系,不應以農業作為犧牲品,更不能成為政府放任國外農產品席捲台灣市場的藉口。政府在對外談判時,台灣的「糧食主權」應受到合理的捍衛。農民的生計活路,不能淪為國際強權夾縫下的祭品,更不容成為野蠻市場或買辦外交的賭注。
2.「白米炸彈」事件所揭示出來的農業問題,應受到執政當局的重視,並採取更積極的政策,挽救台灣的農業。
3.「白米炸彈」事件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刑事案件,司法機構應衡情論理,對良心犯楊儒門的刑責做適度的減免。【1~2】
我想一位激進的左派青年,讓社會大眾看到了台灣農業與農民的困境,方法雖不可取,但無庸置疑地也為台灣農業帶來一絲曙光。2007年被特赦後的楊儒門,重新出發,學習如何以符合食物安全、公平交易、經濟效益等原則,來幫助農民。在參訪台中合樸農學市集之後,也使楊儒門興起了效法之心,並帶領團隊經歷一連串的努力,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在台北所看到的248農學市集。這一位出生於彰化二林鎮的農村子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來服務台灣農民,並貢獻於台灣農業。亞摩只有一個心得:我們該慶幸這事件能在無人傷亡的情況下平和落幕,而我們則必須繼續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饋,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
每一個社會運動的發起都有不同的訴求,但人民追求脫離生活困境的心則古今皆然。根據史記的記載,最早的農民抗爭發生於戰國時代末年,因為秦始皇不重視與民休息,穩定社會以及恢復經濟,導致農民生計無以為繼,在面對苛政之下,抗暴英雄陳勝開始率領農民揭竿起義。陳勝曾經從事佃農工作,因此非常了解農民困苦的生活,男人們甚至必須帶病下田工作以繳稅賦的地步。最終陳勝雖然無法推翻暴政,但後人卻以亡秦第一人來評價陳勝這位革命先鋒。【3~4】
戰國時代(西元前446-221年)距離我們是一段遙不可及的過去,但陳勝率領農民奮起反抗執政者的故事,則不斷地在歷史上演。如接下來的赤眉、綠林軍(造成新朝滅亡及東漢復興)、黃巾起義(造成東漢滅亡及三國成立的遠因)、黃巢之亂(間接造成唐朝滅亡)乃至於1850年-1864年,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等,無不是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5
狗急跳牆,人急燒香。當這堵牆高到難以越過時,怎麼辦?
中國於晚清甲午戰爭戰敗後,為保住遼東半島以確保首都安全,於1895年4月17日由欽差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李經芳等人,於日本山口縣下關港一帶簽訂了「馬關條約」,答應割讓台灣與澎湖。而台灣則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下的第一個殖民地,開啟了台灣日治時代的50年(1895-1945)。生活在日治時代的台灣人民,無尊嚴可言,民族差異、政治差異、經濟差異是區隔人群最關鍵的因素,而20年代台民反抗運動和當時世界各地追求改革和解放的運動則是一樣的,目標都是要打破這堵牆。
日本統治台灣,不只是新舊政權的交替,更是社會文化從傳統走向過渡。雖然過去讀書人無法再參加科舉考試當官,但新政權也開闢新的社會流動管道,提供可以銜接新時代的新式教育。有些在晚清還相當貧困的家庭,也把握住日治時代社會變遷的契機,提升自身的地位。
新式教育則培養出一批有現代觀念的專業人才和知識分子,其中最突出者為醫生、律師、教師、記者、新式的小工商業者;而知識水平低的佃農與工人,則依然是地主與富商剝削的共同對象。無論是少數的精英份子或大眾,接受日本教育而成長,透過日本而接觸現代世界的思潮與文化,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日治時代的族群與階層【6】
追溯台灣農民運動的過程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艱辛」。因為你將會發現在日治時代,每個農民必須同時面對很多問題:煩惱辛苦開懇好的耕地,明天會不會被徵收而變成日本退休官員的土地【無斷開懇、官有地拂下】;擔心收成的甘蔗或其它作物交給廠商後,得不到合理的報酬【米糖相剋、專賣制度】;擔心村落間、宗氏間的衝突而影響農事進度…等等民生問題,上至總督府不合理的政策,下至農民與地主或與日商之間的衝突、抗爭。農民們為了維持家庭三餐的溫飽,就算艱苦也得咬緊牙關。如藝術創作者陳來興曾說:「我幾乎忘了藝術,為了誠實面對我的族群、我不能假裝面對快樂的寫生,農田裏不只是豐收的快樂,而泥土裏沾滿者長者的汗水、淚水、寂寞無助的弱勢族群,才是田園美麗外衣底下的真相
當時日本正在推動「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的政策,因此台灣被日本定位為農業生產基地,初期以米、糖為主以供應日本內大量的需求。由於政策以及人民教育水準不足的關係,日據時代的台灣人平均約7成的農業從事人口,而利潤較高的工業、商業、製造業,大部份皆被日本人包辦。農民教育不足且社會資訊封閉,所以光靠農民的力量,難以和平方式說服大型商社,或與總督府溝通以爭取權益;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的專制,農民的聲音總是被壓抑甚至被視而不見。
農田下的勞動(陳來興 繪)


窗外清風一直吹 心事欲講抹詳細
有時悶悶想歸瞑 等無月光入來坐 
雙親頭鬃漸漸白 情愛誰人會賜配 
無講出的彼句話 只有博杯問天地 
問世間冷暖怎輪迴 事業前途應該走去叨 
希望一切就會凍順適 大大小小平安快樂過 
惦惦無聲 頭犁犁 看著紛亂的土地 
誠心最後博一杯 望天替咱保庇這個家 
(摘自「博杯」部份歌詞)

烈士根本不甩「棒打出頭鳥 棍捅縮頭龜」
「棒打出頭鳥 棍捅縮頭龜」這句話是入伍或進職場前老鳥常常告戒菜鳥:「永遠不要當最突出的那一個,也不要當最後的那一個。」意思就是順順的過就好。在探索1925~1930期間時(農運最盛時期),發現組織農民發起抗爭的代表性人物竟然是中產階級的老師、醫師、律師、記者…等等,而這些職業在當時已具有良好的社會地位以及穩定的經濟收入,事實上他們大可選擇平安順遂渡過就好,為何甘冒風險為農民發聲喉舌?難到這些知識份子不知道對總督府發起抗爭的後果是什麼嗎?這對目前捧著鐵飯碗的亞摩是難以理解的。但是深究之後才發現,原來事情並不單純!
大家試想一個情況:
假設你今天在一間大公司工作,付出時間、精力與勞力,辛苦1個月後的薪資所得,其中有3成~4成得付回公司;而家庭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則統一向公司或政府購買,不買不行,因為只有他們有賣;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統一向公司租用,不租也不行因為只有公司有提供;加班沒有加班費,因為是責任制。當你花了寶貴的青春歲月工作好幾年後,除了維持家庭基本的吃穿住之外,發現竟沒有多餘的錢投入下一代的教育,甚至開始繳不起學費了,孩子得被迫中輟或退學。
我想現代應該沒人可忍受這種情況,何況這還只是經濟層面上的困難,如果再加上當時戰爭時期政局的動盪,以及社會上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等不安因素,相信人心一定會感到不安,而導致抗爭。日治時期的農民,就是在這惡劣的環境下生存,舉例來說:稻作每期的收成需繳3~4成的租金給地主,而種甘蔗的蔗農則必須把全數甘蔗交由糖廠過磅後決定價格;農作所需的種籽、肥料或農藥則被日本財團所掌握,只能向他們買;必要性農用機具也得向地主或財團承租才行,重點是價格都是他們說了算。在日治時代流傳一首憨歌詩:「第一憨 種甘蔗乎會社磅,第二憨 食薰噴風害健康,第三憨 惦路邊看喝玲瓏,第四憨 食檳榔四界嘔紅,第五憨 食酒醉來吐劍光,第六憨 喪事請五子哭墓,第七憨 吸毒販毒速死康,第八憨 三字經罵人祖公,第九憨 選舉替人四界蹤,第十憨 博繳提錢互人種」道盡了日治時代10大傻事,其中從事正當職業的蔗農竟然排入10大傻中的首傻,蔗農所受的剝削可見一斑。
1924年在彰化即爆發了二林事件,台史上首度由蔗農所發動的抗爭。當時畢業於台北醫專的李應彰醫師,求學時便懷有民族主義理想,與蔣渭水籌組「台灣文化協會」。回家鄉從醫後,因林本源製糖會社長期剝削蔗農,決定帶領農民向糖廠爭取權益。
另外畢業於台南師範大學的簡吉先生,於任教時眼見學生普遍因家計勞動而無心向學,甚至中輟或退學;且村民被官商壓迫而生活困頓,因此簡吉先生毅然放棄教職,組織鳳山農民組合,勇敢站出為被壓迫者發聲,並到台灣各地指導農民運動及組織。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簡吉先生,甚至描述身為教師的自己,與苦不堪言的農民們相比簡直就是「領月俸的盜賊」,其強烈的道德感令亞摩肅然起敬,頭皮發麻。與思想早熟的烈士們相比,他們在18~20歲左右就已經受啟發並懂得為弱勢的農民發聲。反觀相同年紀的自己,則還在大學求學,忙著忘記不知道怎麼應用的理論,和一堆以後不知道會不會用到的實驗方法。
在1925-1930年間,農民的社運盛行,其中各地農運領導人以及活躍人物如:黃石順、趙港、葉陶、楊逵、簡娥、張玉蘭、陳崑崙、陳德興、侯朝宗、楊春松等人,皆為廣大農民們奉獻力量,或以巡迴演講、或以著作詩歌、或執筆寫作,大家適合自己的方式,希望幫助農民爭取權益,脫離困境。直到1929年2月12日爆發了二一二事件,臺灣總督府趁農曆年節期間,對全臺300多處駐點大規模突擊逮捕,史稱「二一二事件」,事件中被捕者有59人,8人遭警察釋放,餘下的51人被控違反<治安維持法>,許多重要的農組幹部不是被捕入獄,就是被迫偷渡至海外避難。由於總督府大舉鎮壓,以及許多活躍人士被補,因此農民社會運動開始轉入低調進行祕密的地下活動。到了1931年9月18日台灣總督府,更大舉逮捕台灣共產黨人士,被捕包含:創辦人謝雪紅(1927年於上海成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俗稱台灣共產黨或台共) 、趙港、簡吉、黃石順、陳德興、簡娥、陳崑崙等人,分別被判了5~10年的刑期,較「二一二事件」的刑期更漫長。經過九一八事變後,總督府對農組的鎮壓更勝以往,且因眾多領導人物被捕或逃亡,因此日治時期的農民的社運至此算是劃下了遺憾的句點。【7-9】
台灣農民組合據點分佈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佈投降後,台灣終於在1945年10月25日光復了,雖然當時舉國歡騰,但就在不久後的1947年的2月28日隨即爆發了228事件,以及戒嚴時期(1949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或稱白色恐佈時期),堪稱台灣史上最黑暗、最漫長的一頁。由將中正先生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自大陸撤軍回台後,對人民的言論、著作、思想自由的管制更甚日治時代。只要稍微觸碰敏感話題如:共產黨(台共或中共)、時事評論、社會主義思想...等,隨時可能被依叛亂罪(懲治叛亂條例及刑法)被捕入獄,並進行思想改造,因此當時帶領農民抵抗政府鬥士的相關故事,至今仍少有完整資料流傳。若前輩或讀者有戒嚴時期關於農民社會運動史料,敬請來信告知,務必讓亞摩補齊這段空白。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宣佈解嚴,是人民邁向真正民主自由的曙光。次年1988年春季,由於政府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引起大多數農民的質疑和恐慌。1988年3月16日台灣各地“農民權益促進會”發起一項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保障農民權益,反對美國農產品傾銷台灣,使廣大農民利益受害。參加者除農民外,還有工黨、民進黨成員以及青年學生等5000餘人。沿途焚燒芻像(即象徵臺當局的“模擬像”),並不時與警方發生衝突。遊行團體先後到了美國在臺協會、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國民黨中央黨部等單位呼口號,提抗議,要求當局採取有效措施。
1988年5月20日林國華、蕭裕珍等人率領雲林農權會,以農業開放將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為抗議目標,主導南部農民北上台北請願活動,大批農民聚集於台北車站前的街道,準備前往中正紀念堂。由林國華擔任總指揮,蕭裕珍擔任副總指揮。並且提出全面農保、全面眷保、肥料自由買賣、增加稻米保證價格與收購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廢止農田水利會會長遴選、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買賣等七項要求,結果當天的遊行爆發民眾與軍警的衝突。[10-11]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如何利用團隊的力量幫助農民,事實上方式有很多,但終
究我們還是要選擇一條最有效或最適合自己的路堅持地走下去。之所以想探索台灣農運歷史,原因很簡單,因為搞社會運動也是幫助農民的方法之一,透過先烈或前人的經歷,可以大概評估搞農運對於農民是否有實質上的幫助,或者適不適合自己;而且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則可以認識自己所不知道的台灣。
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迴然不同的文化風情,在過去政府打壓人民的時代裡,需要烈士衝撞極權,以換取微薄權益,雖然烈士已死,但精神將長存子孫的心中。而現今的農民運動,時常成為政客嘩眾取寵的把戲之一,讓人不敢苟同。取而代之許多的NGO組織、各領域有志於農業的專家學者們,則默默地在台灣各處發光,或舉辦市集、或鼓勵團購在地食材、或開課教育農民、或創意行銷、或文化保存者、環境工作者…等等,才是我們應該效法的正面教材。
改變台灣農業風貌的主因除了政策演變、技術的提升外,亞摩認為NGO的影響力也是無遠弗屆,因此得再繼續探索這三大課題了。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楊儒門
2.賴幸媛 (2005)。從楊儒門案看農民問題。新台灣新聞週刊,8月8日第489期。
3.維基百科-陳勝
4.維基百科-史記
5.維基百科-農民運動
6.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162-163)。台北市:易博士文化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7.簡吉與日據台灣農民運動特展
8.維基百科-台灣農民組合
9.網路文獻(簡道夫著)
10.維基百科-1988年台灣農民運動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高薪農夫的產生

高薪農夫的產生這是個人針對現今食物鏈的一點看法,現在是人類生產糧食最多的時候,但是地球還是有超過10%的人(8億)處於飢餓,這數據的資料如此驚人:全球性的飢餓產生可能在於種種問題、極端氣候影響導致農作物生產不足(能源不足)、糧商的壟斷刻意炒作糧價導致買不起的問題、或是等一下會討論到的台灣農業問題(農業斷層)。

(1)近一兩年,氣候問題導致糧食供需失調,能源危機讓許多糧食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油(職務由價格漲了百分之八十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以及燃油漲價造成食物成本上揚,都使糧食飆升。
1:以氣候變遷為例澳洲的德尼利昆碾米廠本是南半球最大的磨紡,能生產足以供應兩千萬人每天食用的穀物,結果禁不起六年的乾旱,在2007年12月關門倒閉了。雖然澳洲科學家也在研究少水的耕作方式,但因農人多已將水權永久轉賣給葡萄園,所以澳洲稻米生產已經減少了三分之ㄧ。這對糧食供給當然是一大衝擊。
(台灣本身就多颱風的島嶼國家,每年被天災危害農作物是固定的經過,但是不只是颱風的產生現今加上氣候不穩會更加嚴重到未來的生產變化,好比說在台灣每年的端午節前夕花生一定會大量採購以供應包粽子的量,但是今年的花生因為冬天冷期時間異端拉長導致端午節過後花生採購不到以往的數量。這邊證明一點台灣政府該對農業更加專注了。因為台灣本身自給率僅30%其餘全靠進口那假設哪天其餘出口國家礙於氣候影響導致內需市場缺貨,那其他進口國家該怎麼辦呢??)

2.全球的糧商競爭的立場及市場漸漸的將會被踢出局外,因為未來糧食市場不是公司對公司的戰爭了。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了,去年登上國際新聞的海地,這個加勒比海國家在一個月內米價與豆價飆漲一倍,一年中物價飆漲至少百分之四十,引發群眾抗議、釀成暴動、總理因此下台;不只是海地,聯合國糧農組織評估全世界有許多國家楚於糧食緊急狀況,甚至可能導致各地動盪發生戰爭這是為何??
(糧商的壟斷、糧食的短缺、因為其他因素的產生導致的後果...來看看鄰居日本!!!日本國家本身自給率僅有11%多半是米或是一些高單價水果,但是產量還是非常有限因為耕地面積少國家氣候限制種植時間有所限制,這就是日本自給率少的原因,但是海嘯發生了農業重區被海水覆蓋了,被鹽化的土地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恢復原本的土質。進口量大增...最害怕的問題就是遇到出口國家禁止出口了,到時候那種後果....有多可怕!!!引發戰爭的可能性百分之ㄧ百!!)

3.台灣的農業斷層:讓我本身接觸農業這塊市場的人極度恐慌,目前最有經驗對於農業栽種的層次的人年紀多半都是屬於爺爺奶奶一代的人。她們會在一定的時間點上離開我們、我們年輕族群的人有人喜歡種田嗎??這是一個大大的?假設當休耕政策持續進行到這群對於我們生活飲食方面很重要的一群人離開了!!那請問一下有人願意種田嗎??年輕族群的我們願意吃這種苦嗎??
農業斷層的產生可能性的會迫使我們只有靠增加進口量來餵飽這個國家....這是一個我認為下下策的方向。假使有那麼一天我會願意一個月十萬高薪賴聘請農夫。

搭配閱讀:你所不知的台灣農夫世界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淺談台灣農業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農業大致上歷經了恢復期→發展期→停滯期→轉型期等四大階段,過去以生產糧食為主的農業模式,在農業轉型期這段時間,已逐步邁向精緻農業的領域。轉型過程裡已有許多農業先進成功轉型而遍地開花了;有致力於轉型工作而處於過渡階段的農友;當然,放棄轉型維持現狀的農友也不在少數。正巧亞摩家的祖父則是屬於第三類放棄轉型的農友,所幸目前叔叔仍利用業餘時間從事農作,才使農地不致全然廢耕。
 觀察家中的長輩,其實對於農業仍抱有深深的情感,不論是亞摩的父母親或是叔叔,皆時常以種植蔬果為樂,甚至叔叔也規劃農業作為退休後的職業。亞摩活到現在已將近而立之年,但是在以前卻從來不曾替長輩想過這個問題:這麼愛務農的你們,為何要等到退休後才作呢?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認真的問自己,你呢?
 亞摩思考台灣農業為何這麼不受青睞?讓想務農的人望之卻步?認為與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觀感有很大的關係。就在昨天,在學學文創志業大樓,聽了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先生的演說,他以幽默的方式描述此現象,說明一般大眾會認為高學歷者從事農業是頭殼壞去的表現;或以長輩不敢把女兒嫁給農夫為例,因為農夫沒有前途,簡言之就是萬般皆上品,不嫁莊稼郎!雖然他娛樂了在場的聽眾,但在笑完之後,卻感到他笑容背後的沉重。
亞摩所指的傳統社會觀感,從大眾最關心的薪資、工作類型與生活型態概述:
1.薪資所得偏低:一般人難以農業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全家生計。(令我感到諷刺的是,務農的人竟然要餓肚子!)
2.農業需高度勞力之產業,常常必須接受風吹日曬雨淋,是一種不帥不美不優雅的行業。
3.務農必須靠天吃飯,如果老天爺不賞飯吃,那真的就要摘葉子回家燉,或學兩津堪吉煮皮鞋了…p.s.還要是真皮的!
4.想務農,但是沒有地。
5.鄉村生活單調、資源不足,生活機能不如城市便利。



最後總歸一句就是:吃力不討好,沒錢又多煩惱。
 耕自在團隊的夢想希望對台灣農業有所貢獻,2年半以來我們仍一邊摸索,一邊培養能力以找出最適合我們的路徑。為了繼往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台灣農業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