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分享給我一個連結:
http://ask.pansci.tw/%E6%AF%8F%E5%B9%B4%E9%83%BD%E6%9C%83%E7%99%BC%E7%94%9F%E8%BE%B2%E7%94%A2%E5%93%81%E6%BB%AF%E9%8A%B7%E7%9A%84%E5%95%8F%E9%A1%8C%EF%BC%8C%E5%A6%82%E4%BD%95%E7%94%A8%E7%A7%91%E5%AD%B8%E6%96%B9%E5%BC%8F/
讀完這篇短短的文章(其實只算是截錄)後,我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阿,果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啊! 說是這樣,好像我早就知道似的,但就算我向來認為的真相就是實情,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我並沒有透過科學化的研究去證實自己心中隱約的假設,只是在和農民的相處過程中,或是去年聽課時多多少少聽到幾位講師口中的敘述,慢慢形成這種模糊的感覺。
從農業進修班裡面一位優秀的大姊身上,我相信我們的政府是有在做事的,而且其中不乏能幹的人,但每年產銷失衡的新聞也是千真萬確,這當中究竟有什麼落差呢?
其中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就是:個體的效益最大化不等於整體的效益最大化,如果每次都能順利追求到個體效益最大化也就算了,問題是個體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時,很多人會帶有自我歸因偏誤,認為自己的安排會優於政府的計畫,等到發現供過於求大勢不妙時,又要利用自己弱勢的身分來博取同情,這到底是怎樣的價值觀?是教育斷層造成的嗎?
更甚者,這類議題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不曉得是否是有組織的動員),模糊了問題本身的焦點,就陰謀論的角度來看,或許,政客不會希望這個問題根本上被解決,因為這樣選舉時就少了一個議題可以操弄。
即便這些現象是由無數個變因交互作用產生,我的解決理念還是非常單純,就是提高這個產業的收入水準,如此一來便會有更多新血注入,整體來說,這些新血是更受過教育、更能認同對土地友善的重植方式、更有行銷概念(不會認為都是政府的事)、更能接受計畫經濟理念的人,當然這有點一廂情願,但這樣的特質的確是(長期)更能創造獲利、更有效率、 更能為市場所接受的,我相信終究還是適者生存,炒短線的淘汰。
我現在的房東在兩年前我剛住進來時,得知我要做農業相關的行銷工作,就曾經義憤填膺的說"政府都沒在做事, 為什麼不能管制生產量, 讓生產量都清清楚楚呢?" 或許以前沒有,但同樣的問題每年都會發生,傻瓜也變成專家了,但要怎樣才能在民主的國家有效實施這樣的總量管制? 想想只能透過呼籲、宣導、教育,慢慢的淺移墨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