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觀察誌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溫室小故事
溫室建築可追溯至13世紀的義大利,當時政府為了保存探險家自異域所帶回來的熱帶植物,因而興建的植物園。在那之後,以溫室種植作物的概念,開始在荷蘭與英格蘭散播開來。在地處溫帶海洋氣候的英國與荷蘭,跟台灣夏熱冬涼氣候相比,是屬於夏暖冬冷的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C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C左右,因此溫室的建造,主要的功能之一是用來保溫,以減少作物受外界低溫的影響。當時由於建造技術不足,光是進行溫室的開閉都是一個麻煩的工作,且在溫度調節上,亦無法給予作物足夠且平均的溫度。隨著植物科學的發展,大學內也慢慢開始利用溫室技術來栽培植物。到了17世紀的歐洲,因為建築工法以及玻璃材料技術的突破,也慢慢帶動溫室技術的提升。19世紀時,由博物學家
Charles Lucien Bonaparte(1803-1857)在荷蘭的萊登(Leiden)當地,建造了第一座高實用性的溫室,並成功在溫帶氣候下,種植醫藥用的熱帶植物。19世紀由於鋼材應用的進步,英國更投入龐大資源興建了全世界最大的溫室,名為水晶宮(Crystal Palace,1851-1936)的園藝展館。英國所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即向世人呈現水晶宮以展現工業技術的進步,可惜這座美麗的展館已毀於1936年11月30日的一場火災。[1]
水晶宮(Crystal Palace, 1851-1936)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greenhou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