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13年後我們吃什麼?

13年不是很久以後的歲月,那時候你我都還活著,但是整個世界卻可能已經徹底地改觀:海運成本可能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不再可能。目前台灣每年自己生產120萬公噸的米,進口100萬公噸的小麥、240萬公噸的大豆,和450~500萬公噸的玉米。如果我們仍舊延續現在的休耕與廢耕政策,當糧食無法進口時,我們要吃什麼?
那時候,台灣的海運貿易可能只剩下大陸,而大陸的糧食自給率僅95%,她要如何提供台灣每年超過800萬公噸的進口糧食?全球糧食危機與政府的無知台灣的政府至今沒有認真思考過十年以上的長期發展:人口已經遠超過耕地與灌溉用水所能負擔的極限,卻還在鼓勵生育,擴建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浮濫地徵收農地,任由地方財團炒作農地。立法院剛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更是為炒作農地者大開後門。事實上我們未來不僅要面對石油的供不應求,還要同時面對耕地與灌溉用水的嚴重不足。三個因素加起來,使得全球性的糧食危機隨時可以發生。2008年春天就已經有過一波全球糧食危機,有18個國家因此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13個國家引發爭奪糧食的暴動,連美國最大的通路商 Wal-Mart和Costco也限制客戶購買白米、食用油與麵粉的數量。在這一波糧食危機中,歐美國家第一次經歷到「有錢也買不到糧」的威脅。
消費者是台灣農業最後的保護者由於政府的無知與無能,消費者對政策的監督,以及消費者組織對本土農業的支持,才是台灣永續發展最可靠的保障。



人,不可欺土!!看大埔與灣寶的護田徵地事件

大埔與灣寶的農田哀歌!!
今年7月,台灣發生了大埔挖田徵地、灣寶農民護田兩起事件,這些官與民的衝突,不僅控訴政府賤廢農業與生態的態度,也從質樸的農民身上,看見他們虔敬土地,善待自然環境的敦仁價值觀。

讓我們共同關心在地發生的事!可以再知道清楚一點灣寶事件來龍去脈!


專家指出:台灣極易成為人類狂牛症疫區(恐怖.........)

先不論美牛問題是科學問題,還是政治或外交問題;它一定是捍衛台灣淨土免淪於狂牛症污染的庶民問題。和歐美日相較,台灣尚未出現感染狂牛症之病患,台灣是未被狂牛症污染之一片淨土。客觀之醫學證據直指台灣比歐美地區更易淪陷為狂牛症疫區,縱然比其他區域付出更高之成本代價,我們堅決要為子孫保留此塊淨土。
台灣居民之基因,為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歐美科學家對狂牛症的患者基因掃描發現,在人類狂牛感染基因(PRNP) 的第129號密碼有三種型性子基因(M/M, M/V及V/V) ,然而所有經由牛感染蛋白所傳染之狂牛症患者都是M/M之子基因型,這個統計遺傳醫學証據明確顯示:帶有M/M子基因型之人屬於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例如狂牛症病患最多之英國,僅有38%的人帶有此型子基因,但每一個英國染狂牛症患均為M/M子基因型。根據台灣學者之調查(Wang et al., 2007),高達98%的台灣人帶有此子基因型,因此幾乎每一個台灣居民都屬於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
英國學者研究新幾內亞巴布亞島由食人習慣而引起之人類染狂牛症時,發現經由人類感染蛋白傳染之狂牛症,其感染性在人類之潛伏期可長達五十年之久 (Collinge J. et al., 2006)。此研究結果顯示在無感染障礙情況下,感染源在同類(人類感染蛋白傳染給人)體內可潛伏達五十年,若由牛感染蛋白傳染之狂牛症在物種感染障礙情況下(牛類感染蛋白傳染給人),潛伏期可能更長。
英國狂牛症病史研究發現,輸血是狂牛症人傳人感染有效途徑之一,可怕的是捐血者的血液在潛伏期即具傳染性,醫學案例顯示在其狂牛症狀尚未出現前三年半即具傳染性。狂牛症感染蛋白能夠長期潛伏於人體且目前無法偵測,並可經由輸血長期傳染達五十年,是難以控制的感染疾病。台灣地綢人密及台灣人對牛內臟之飲食習慣,狂牛症在台灣比歐美地區更易於擴散,一但狂牛感染蛋白源進入,台灣比世界任何地區更容易成為人類狂牛症疫區。
歐美日已經是狂牛症之疫區,台灣卻屬於尚未受狂牛症污染之一片淨土。雖然美國狂牛出現之機率不高,但無可否認的是,食用進口狂牛症疫區美牛之內臟及絞肉,增加台灣淪陷為人感染狂牛症疫區之可能性。目前沒有狂牛疫苗可做為預防、感染後亦無法治療,圍堵狂牛症僅能借助於不吃可疑之狂牛產品。我們是否要盡一己之力,發揮庶民力量拒絕可疑之狂牛產品,繼續保持台灣為免於狂牛症污染之淨土?!在發揮庶民力量之前,政府及有關科研機構應盡向全國民眾告知之義務,說明台灣居民較世界其他住民更易感染狂牛症,加強台灣強庶民拒絕狂牛產品之心理建設及捍衛台灣淨土免於狂牛症污染之決心。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未來百年台灣農業的出路~(蚯蚓大軍捨我其誰)

本篇是強調蚯蚓對於未來農業的幫助跟啟發,在於這本書(地球演化了什麼??)裡頭提到蚯蚓是如何成為第一名,檢視這個星球的歷史與所有生命形成,並依據其成功程度選出百大物種,結果排名第一名的居然是蚯蚓他是怎麼力壓群雄,幹掉人類跟恐龍~ㄏㄏㄏ!!在這篇文章裡頭會慢慢介紹!!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org20110128&Rcg=100361

有機招牌 不如有機名牌?

  最近名牌新聞滿天飛,而食品的名牌就是有機產品。如同名牌有許多仿冒品,有機產品亦如是。最近關於有機蛋仿冒的報導,主要在於國內對於有機畜產品雖已訂定標準,但卻尚未有任何由農委會核可的認證機構負責認證工作。

  除了少數進口的有機畜產品外,嚴格來講國內任何所謂的有機畜產品都是假冒或生產者自行標榜的,這其中包括「有機鮮乳」、「有機豬肉」或「有機蛋」等產品,都可以說是自行加封的名稱,但這不表示其品質有問題,有些只是在相關的環境要求上無法符合目前歐美的生產標準。例如號稱生產有機蛋者,其一隻蛋雞的籠飼面積可能還小於一張A4紙的大小,這與一般企業化的蛋雞生產幾無差別,當然會受到非議。

  目前「國際有機運動聯盟」所設立的有機農業的認證標準,仍以符合土地面積較大的溫帶區域農業為主,故可能不適合拿來直接套用在土地資源有限的台灣以進行有機農業的生產,因環境條件及操作方式不同,是否可一體適用同一套標準有待商確。目前台灣依照「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訂定的有機農業標準,是所謂的全有機標準,適用於有機米、有機蔬果等完全禁止化學物品施灑的作物;至於其他不易一下達成有機認證的產品如有機畜產品、有機水產品等,台灣可訂定自己的有機產品操作標準,以符合台灣的生產條件。

  中央畜產會或農漁政機關若能推動輔導示範農場,建立可行的有機畜產生產方式,才能吸引更多有心跟隨者加入,在有了基本標準可循後,應可減少現有號稱生產有機畜產品一些便宜行事及因陋就簡的心態。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展現從飼養環境到飼料、管理、及最後收穫時的「自然」或「動物福利」的要求。這過程中要投入的時間或人力成本很高,但相對的可從中獲得較佳的回饋,且回饋不見得只是物質的層面,還有從照顧環境與動物過程中心靈上的滿足。

  另一問題在於,台灣既有的有機認證單位只對於有機蔬菜或水果有認證經驗,對於有機畜產品幾乎全然生疏,而且這些單位非常愛惜羽毛,不願意投入易受質疑的有機畜產品認證工作。難怪即使有訂立有機畜產品的標準,但門檻很高,幾乎無法讓現有生產者獲得任何國際有機認證單位的認證資格,而且產業規模小,生產者沒有公部門的補助也無法負擔龐大的認證費用。

  台灣社會對有機農業的信賴不足,除一些惡劣生產者魚目混珠外,還在於缺乏全國性統整機構的有效推廣。認證工作雖由民間有公信力的團體來做最好,但制度未能上軌前,農業單位不宜只是被動性的做做樣子,好像台灣有了有機農業就顯示已進入文明國家之林,卻未實際投入研究和推廣資源。老實講,台灣的有機農業似乎只是農政單位懸掛的招牌之一,距離成為真正的名牌還遠得很。

  新世代寧可吃泡麵省錢買名牌的心態固不足取,但若能轉而多帶動大家追求有機農業的名牌產品,給予辛苦付出勞力的農人多一些回饋,讓全民多一些健康,少一些全民健保的花費,使環境也得以生生不息的供養世代子孫,這才是真正的有機精神

行健村轉型種有機米 網友相挺

宜蘭三星鄉行健村位於三星鄉的右胸口,人口大約1千人、耕地面積2百公頃,村中有行健和安農兩溪流過。幾年前在政府推廣有機農業的風潮下,加入了有機村的行列。
行健村前村長張美認為「有機」是未來趨勢,除了自己種、自己吃,她想提供廣大消費者更健康的飲食,號召村莊裡的老農一同加入有機行列。
「第一批總共16公頃。」張美說,行健村屬於一期稻作,去年生產出的米大約10萬台斤。因為當地加入的農夫大多年事已高,大家不懂行銷手法,一開始賣得並不好,農會也不願意收購,讓行健村的有機米一度滯銷。

農會對有機村推廣活動還保持觀望態度,不想收購。後來有人在網路上看到行健村有機米的消息,主動表示願意幫忙,才打破行銷困局。透過網路行銷,行健村有機米目前賣出一半,也有企業與行健村合作認養。
今年行健村有機耕作面積上升到23公頃,張美嘗試以稻穀、雜草來製作有機堆肥,計畫將種植的作物種類擴展到雜糧和果樹,以後也會研發許多農產加工品,例如:有機豆漿。
行健村在網友協助下,行健村成立「行健有機合作社」在網路販賣有機米。張美說,村莊還發展出生態旅遊,提供外地人體驗鄉村生活。網路上也發起「團購助老農」等活動,希望讓老村莊展現新活力。

法國研究指出 有機營養價更高

根據法國食品安全局一項報告發現,有機食品含有較少的殺蟲劑和硝酸鹽(此化學物與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症等健康問題有密切的關係),故對於人體相對佳。
澳洲有機聯盟的主席,陳述了最新詳盡和嚴謹的有機食品營養評價與發現,有機食品具有較高水平的礦物質和抗氧化劑。

根據同期的農學食品安全科學期刊評論(2009/09/03),有機食品經過嚴格的科學標準把關,並確保可持續發展。

法國食品安全署的研究點出有機產品的特性:
1.         有機植物產品含有較多的乾物質(更多營養密度)
2.         有較高水平的礦物質
3.         含有較多的抗氧化劑,如酚和水楊酸(聲稱可防止癌症,心臟病和許多其他健康問題)
4.         有機畜產品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防止心臟病)
5.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記錄充足
6.         94-100%的有機食品不含有任何農藥殘留
7.         有機蔬菜中含有少於一般約50%的硝酸鹽(高硝酸鹽與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症等健康問題相關)
8.         有機雜糧中含有的黴菌毒素(例:黃麴毒素)與一般雜糧相似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酵素和醋有何不同?

咖啡酵素醋?

一直不太了解醋和酵素有何不同
問了一些廠商他們也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來
一直到上週參加亞洲有機樂活展  一個廠商才跟我說
加的菌種不同  製做的溫度不同  這樣有點模糊  但清楚一些些的答案

回家找了一下網路  這裡 有個比較圖表
這裡也有易懂的說明
以下把基本相同和相異點列一下:

相同:
1. 它們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來製造不同特點及風味的液體食品。
2. 生產原料相似,初步的生產條件也相同,就是利用「糖化菌」將原料中的澱粉類切分成較小分子及產生部份酒精

相異:
1.「醋」是接種醋酸菌,而醋酸菌會將酒精氧化成醋酸,再依生產條件設定酸度(pH值2.0-3.0左右),當酸度達到此值時,便需利用殺菌工程將醋酸菌殺滅,不然酸度可能會愈來愈酸!因此醋中並不含有活菌!
2. 而「酵素」則在糖化後,便會進行不同程度的醱酵工程,其中可能會利用有益菌種來進行,讓這些有益菌在醱酵過程中,分泌不同程度的酵素含量,因此酵素產品是有可能含有活菌的喔!

延伸閱讀: 第一個月是酒、第二個月是醋、第三個月是酵素?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天然ㄟ不一定就是有機

市面上到處都可以看得到「有機」的仿冒品,「天然ㄟ尚好」卻不代表它就是有機,「生機」也不是有機,「生態」自然也不是,更要注意的是,就算它寫了「有機」這兩個字,也不必然是有機。
  想知道有機農產品是真是假,有個最方便而且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認它專屬的有機標章,很好認,上頭包括了兩個元素,一個是CAS,另一個是「有機農產品」的字樣,再加上驗證號碼。填有「有機轉型期」者還不能直接張貼有機農產品標章
  如果你看到的是寫「有機轉型期」,那代表的是有機農產品的「新進者」,它還不能直接張貼有機農產品的標章,但它的耕種法完全跟有機農產品一樣,這是在等待驗證中的農產品,通常依作物別他們必須等待2至3年才拿得到標章,當然前提是拿到標章前,要通過所有檢測。

掛保障的農委會標籤

有機農業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除可生產安全、優質的農
產品供應市場外,亦可降低因農業生產對環境污染。一直以來大家對於農作物來看的話,產品的外觀要漂亮而且不能有蟲,但是消費者你可知道這樣一個如此漂亮的蔬菜,你可能吃了多少的農藥你應該都不知道了吧??
有標章的農產品更有安全保證。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一段網友的話

我決定保存下來  講到台灣是小國時
一個網友發表了他的見解  如下:

不對不對, 荷蘭是小國, 瑞士是小國, 旁邊那個列支登士敦小到慢跑都會越出國界. 人家為何可以是富裕國. 我想是『心靈規模』的高下...


若是願意閉目思考 這不就是台灣數十年來一切政策慘敗的後果.
1. 整體百姓素質完全落空 沒提升還往下落(從媒體 電視 素質即可反應一切)
2. 政府擺明了只顧有錢族群, 讓弱勢自生自滅, M型社會自然生成. 隨便用一顆腦細胞來想也知道, 違反"正常分布"的M型曲線 是永遠不穩定的曲線, 社會自然動盪不安. 不知要安穩, 還讓它加劇. 政府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3. 禮義廉恥 架空, 四根柱子(公.平.正.義)當然歪光光.

若是願意提升,自然有機會. 就怕連反省的能力通通空.



我一直不了解  為什麼談到對國家發展的見解(這當然包括農業)時  大部分的人都是無奈的
面對農業積弱不振  產業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利潤讓更多新血  新科技投入
我聽到大部分的聲音是老氣橫秋的嘆息  或是對政府的批評
真的只能想到這一層就停止了嗎?
為什麼不能正面一點  積極一點  先想想從自己開始  能夠做些什麼
或許  政府真的變來變去  或許  政府真的很夠力  但我們真的只能仰賴政府?
你可以說  我還不夠老  沒有碰過大挫折  所以可以想得很天真
但我想帶著這份熱情去看這個世界  看看有什麼我幫得上忙


zouber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農業,未來,人類

這是一篇讓農業這塊市場認為走到所有產業發展的後端之後,是唯一可以解決人類所需或是影響人類發展的唯一產業,同時也是跟著地球這個環境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這個議題!!


http://tw.myblog.yahoo.com/yahoo-shawn/article?mid=1426&prev=1432&next=-1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雜感

禮拜五  去看了花博
禮拜六  農業進修班的同學在中午和我們分享了"國家的遠見"DVD  荷蘭篇
禮拜日  和同學相約去看"2011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  接著帶他去"好丘"
可以說很豐富的三天  同時也引發不少感觸

先來講講禮拜六看的影片好了
首先  荷蘭的農民"平均"年收入是三百萬台幣  是台灣農民的十二倍
再來  他們合資建立自己的農產交易所  負責農產運銷  避免中間商的剝削
第三  他們利用現代化的技術輔助生產的各個環節  甚至連生產過程中自行發電過剩的電都可以回賣給政府  二氧化碳都可以充分回收利用給植物行光合作用  看得我們目瞪口呆

禮拜五  我去參觀花博  參觀內容是其次  我去看的是人
我站在不會擋到主動線的地方  看花博爭艷館的人潮如潮水般湧來
我看大部分的人到一個特定展品前  第一件事就是擺好pose  照相
不然就是照那些比較大而顯眼的展品(例如: 用花做的蟠龍花瓶)
旁邊的說明文字大多沒看  "這些人真的知道自己在看什麼嗎?"  我不禁有這個疑問
這個展覽  別說那些對花卉產業沒興趣去湊熱鬧的人
熱門的場館連你不動都會自動被人牆往前推
只能拍張照就走  根本沒辦法好好的去細讀介紹
除了追求八百萬的參觀人次  真的有幫助民眾更了解台灣的花卉產業嗎?
我們是不是能跳脫場館的思維  用新的科技設計出讓民眾更不必排隊的展覽方式?

禮拜天  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  人潮較之我印象中的展覽稀疏很多
我拿了幾個令我印象比較深刻團隊的DM  有賣醋  賣米  賣茶  還有一個請我生吃高麗菜的  很甜
我感覺到這些其實都是好東西  但包裝和行銷上  有待加強

先寫到這裡...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看到不一樣的農民,感受到不一樣的溫暖!!

知名作家鍾文音第一部長篇小說<<女島紀行>>英文版即將上市,不過這本翻譯版得之不易,翻譯費用來自於鐘文音故鄉雲林的老農民鐘川上賣(五百甲葵花米)捐款贊助!!農民不只是種植來讓其他人享用,他們也會懂的透過僅有的資源去幫助缺乏資源的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同來感受農民的心與辛~!!


http://wonderfull88.pixnet.net/blog/post/20131080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諸羅美食粉絲團

諸羅就是現在的嘉義~近年來大陸的發展速度可見漸漸陸客來台旅遊影響台灣觀光業的成長,也讓台灣慢慢走入島嶼觀光國家行列,各縣市也積極改造環境提升本地產品素質參與這項觀光的大計劃!!農產品也相對是被特別注目的重要產品開發,各縣市政府也逐漸注重如何把自身當地特別的產品行銷各地去!!下面的這個網址就是嘉義市政府積極推動的一個藉著網路多元行銷幫助農特產品的網站!!

http://www.google.com/url?sa=D&q=http://www.web66.com.tw/web/News%3FpostId%3D387210

農創精神集中營~漂鳥營

農創精神集中營~漂鳥營
一個吸引多方對農業有興趣有夢想的地方,這一塊地方集結不懂農業但是想參與的人,漂鳥營指導種植技術之外,還特別對於近年來有機養生的健康農作物大利的推動跟支持!!

農業理念新創意

這一間碾米廠跳脫原本的傳統行銷,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一種故事性跟傳承的包裝~裡面諸多的產品相關介紹~讓人不驚覺得看出其實台灣米的質感跟包裝已經開市的追趕上日本米的氣質~!!台灣傳承的米是不是真的很棒呢


http://goodrice2010.blogspot.com/2010/05/9.html

台灣喜願麥田

台灣長期進口國外的小麥導致很多麵包廠商的成本居高不下,我曾經試想過台灣不能種植小麥?還跑去請教一些水稻專家,他們都說過台灣的天氣不適合種植小麥.但是我今天看到這則報導之後,頓時替全台灣的麵包廠商及消費者開心,因為我們可以吃到土生土產的台灣小麥製造出的麵包,讓大家一起為喜願麥田加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7/today-life4.htm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值得觀察的農業行銷模式

國內知名的網路趨勢觀察部落格 Inside
在說美國一家以全麥餅乾點心為主要業務的公司  推出了一個在家種菜活動
活動網址  http://www.homefarming.com/Advice/Advice
除了這個活動要傳達的訊息  和該公司的品牌形象很切合之外
文中也提到  這個活動讓消費者能夠"深度參與"品牌訊息  看得出來是經過精心策劃
和現在只顧經營Facebook  活動內容卻千篇一律(只要加入粉絲專頁便可抽獎)的台灣多數企業
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值得要做農業行銷的我們參考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嗨 兄弟

以後有消息就貼在這喔  我也想藉此鍛鍊你寫東西的能力~